新闻中心
专注、极致、创新,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
专注、极致、创新,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
——论新经济下的第四次思想革命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的方法论,从2013年下半年肇始,变得炙手可热。百度上是这样定义它的:“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都有哪些思考方式呢?有人总结了九条口诀: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更是把互联网思维浓缩成了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
由于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的确成长的很快,不断侵蚀着很多传统行业的地盘,商业模式的确在不断被创造出来,颠覆着原本稳定的行业秩序,并且来势汹汹。倒逼所有原本在行业中已经稳定下来的那些佼佼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估整个宏观经济和微观环境的变化趋势,于是“互联网思维”成了当下经济话题的必选项。
我们所处的金融及其周边行业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互联网思维的冲击对象,而且比任何人(包括马云和马化腾本人)的想象都来得快、来得猛。因此,我们也必须抓紧时间研究它,吸收它的精华,改造我们的思路,调整我们的行为,能够借力而上,把握好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为什么说,互联网思维冲击下的新经济机构调整对我们是个好机会呢?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我们所在的金融行业当前的局势。
原本一提到金融这个词,人们的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银行、信托、投资、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组织,但随着支付宝、余额宝、p2p等新型金融服务业务的横空出世,金融业种和加入金融领域的队伍迅速扩大,成就了今天的“泛金融”概念。也就是说,金融再也不是金融家们自己的领地,它被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硬生生地挤了进来,就像我们。
我们原本是服务银行的信息技术公司或者是服务商户的机具供应和服务商。但我们正在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提供或准备提供原本银行该做的服务或产品。其他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电商也在做和我们一样的事情。这,就是跨界思维。反过来,银行将来也会跨界,它跨谁的界?首先是我们的界!民生银行不就是这样的吗?
这翻天覆地的交错、交叉、交流、交换,正在形成一股潮流,是继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一次新的浪潮,我们暂且称之为“第四次浪潮”。
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每一次浪潮的到来,就像巨大的海啸一样,都会摧枯拉朽般地改变了原有的生产要素运行方式、经济秩序、社会结构,乃至全球政治格局。
众所周知,海啸的形成需要诱因,需要时间和过程。人类文明浪潮的爆发通常是从思想革命开始的,而思想革命又是从生产或生活方式的改变开始形成的。
这一次浪潮来袭,发端于人们交流信息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提供了网状沟通的可能,即去中心化。每个人、每个组织或每个节点都是信息的生成器,同时也是传播者,就像过去说红军是宣传队和播种机那样。这种人类前所未有的沟通方式,为身在其中的每个成员提供了理论上的公平机会(当然也仅仅是“理论上的”,其因另文探讨),也大大提高了传播速度,于是信息流动的速度和总量都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是指理论上),可以有更多的来源和选择,世界为之一变,变得透明和开放。人们越是开放、分享,就越能得到响应和回馈,从而形成蝴蝶效应。
但是,数量如此之巨的信息即使是达人或神人也“消化”不了,人们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快速找到他们想要的。于是一些弄潮者用“简约、专注、极致”的思维方法,不断创新出一些新的交流方式、新的购物方式、新的评价方式,甚至是新的炫耀方式,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些先行者现在被统称为“互联网公司”,他们中的成功者被顶礼膜拜,并由此引发了思想海啸——互联网思维。
坦白地说,我对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思维的看法并不都正面,但总体上说,他们的思维方法论的确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
首先说用户思维。得用户者得天下,这是传统经济学和营销学早就阐述得明明白白的了。但怎么才能真正黏住客户,大学里的教授们没法给出清晰的答案,但互联网公司却给我们做了示范,那就是让客户成为你的fans。fans在英汉词典中有“狂热者”、“扇子”、“鼓风机”等众多解释。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粉丝就是那些已经失去理智的人,并且这些人还自愿做你的扇子和鼓风机!(至于用户是怎么变成粉丝的,好人有好人的做法,流氓有流氓的门道,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其次是简约思维。有点儿像背英语单词一样,单词越短越容易记住。简单的东西容易理解并形成潜意识认知。所以,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把自己的域名或站名搞得越简单越好;产品越简单越好;买东西的过程越简单越好。
接下来,对供应者来说,专注和极致是必然的了,因为专注更有效率,更节省成本,总之,更经济。(其实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并没有颠覆传统经济学规律)。
极致思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也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规律倒逼出来的。互联网经济的规律是先烧钱,让用户形成习惯和惯性思维,进而形成巨大羊群效应(用户跟随)之后,再设法赢利。它采取“不成功,则成仁”的战略,天生地与同行为敌,要求自己“快”人一步,所以必须追求“极致”,让粉丝尖叫,让用户超过预期。这对于我们做服务的企业来说是很有启发作用的。我们做的越好,竞争优势就会越明显。
所谓迭代思维,与其说是思维方法,还不如说是一种生存法则。在信息量浩繁,选择众多的互联网江湖中要想生存下来,不断吸引用户眼球,争夺流量是“必须滴”!而现下的用户眼球越来越不好糊弄了,所以,总得变,五彩缤纷,不断变化,才能把别人的路挡住,让用户只走自己的路。
互联网思维最值得称道,也应该为传统企业学习和思考的是“社会化思维”和“大数据意识”。社会化思维不是新鲜玩意,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已经把英国佬的社会分工分析得一丝不挂了。只不过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分工是被动的、根据终端产品需要,为了更经济而逐渐形成的工序、工种、产业形态和行业上下游关系。这种经济规律在互联网世界里并没有打破,而是一些聪明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传播方式将生产秩序、产品秩序、传播秩序或交换秩序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重组。这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为自己,也为社会。互联网首先使媒体即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互联网企业巧妙地利用了互联网这一社会化媒体,把原本需要面对面整合的事项放到网上来做,并分包给粉丝们,形成“众包协作”模式,从而分散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成本。
为什么无论企业大小,都要有大数据思维,也叫大数据意识。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偏好的反应,所以根据对用户的行为跟踪记录,可以了解和掌握他/她未来的可能的行为方式,进而也就可以引导用户的购买行为了。
归纳一下,如果我们想在这个多姿多彩的时代给自己占个位子,我们得学学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其中能量最强劲的,莫过于专注、极致和不断创新,无论做事、做人,亦或做企业。
互联网世界是个多面体,它的特征是:数字化,微时代,网络结构,社会化媒体,信用时代。
谁专注,谁会利用网络资源,谁能不断创新,谁能做到极致,谁就能赢!